English

思考在信息革命的前夜

1999-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陆群 我有话说

一切关于未来生活的著作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也常常在事过境迁后成为关于人类目光短浅或是浮夸狂妄的证明,只有那些最有预见和判断力的作者,才能无愧与领导时代潮流的大师,而经历岁月流逝考验的作品,才可以凭借智慧的思想熠熠生辉。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在中学校园里第一次听到阿尔温·托夫勒这个名字和他那本《第三次浪潮》,虽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地接受了信息化的太空寓言,但总觉得书中描绘的生活图景离现实的中国还太过遥远。然而生活进步的浪潮却使你不得不惊讶:人类正面临巨大的飞跃,信息科技正风弛电掣般地在我们身边行进,这一切都将带来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

于是自1995年《未来之路》登陆中国以来,围绕着数字化生活与赛柏空间(cyberspace)革命的传教日益火爆──从哲学和理想的视点,以形而上的思辩色彩,探讨人类未来生存的真实意义:从虚拟现实如何改变人类认知与思维方式、后PC时代人类情感对机器时代的意义,以致于行为主义是否最终可以衡量电脑生命的存在等等。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作品十分缺乏,一本由尼古拉斯·巴任写作的《透视信息高速公路革命》,倒是从内容到形式给人以“形而下”的感觉,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缺乏理论的魅力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还多少带有技术专家的辨析与相对保守的前瞻,但掩卷沉思却可能对我们有更实际的向导作用,更持久的阅读诱惑。

尼古拉斯·巴任长期担任美国著名信息杂志《字节》(Byte)的特约编辑,在信息科技领域耕耘十载,是一位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家,曾与人合作出版过多部相关信息科技的专著,但真正为他赢得声誉的还是这本出版于1997年的专业叙述信息革命的作品。即使在1997年“信息高速公路”也是陈旧不堪的概念了,早在90年代初美国的戈尔副总统提出之后,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勃兴,人们的普遍兴趣都纷纷转向Internet的商业化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总是爆炸般地堆砌出一串串新语汇,不管是网络计算还是数字地球,一个新词语附带着的新概念很难长时间地占据人们的主流视野,最终不过是隔靴搔痒、莫衷一是。可贵的是巴任并没有卖弄种种故弄玄虚的理论,高谈阔论地描述让你感觉眼花缭乱的新术语新名称。

《透视信息高速公路》牢牢把握非业界人士渴求信息的需求,不但重视概念的介绍,谆谆善诱地引入新鲜术语,对各类脍炙人口的信息“热点”给予条分缕细般地澄清。比如你可能多次从报纸上看到“机顶盒”、WebTV这个词儿了,但细究起来也许你未必就讲得清楚两者的来龙去脉;或许你曾经在别人面前感叹“网络带宽”、“网络电话”的早日实现,但未必懂得影响其实现的非技术因素在哪里。那么这本书通俗易懂地教会你怎样认识这类词语的内涵,以及它所涵盖领域在近2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至少你可以不必再在下次的闲谈中被别人的高谈阔论所迷惑。

也可能是尼古拉斯·巴任多年撰写专栏稿件的经验,巴任不愿意成为更多的既成事实和已有技术的简单记录者,而是努力让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具有指导意义的预言,这就充分保持了这本书思想性与通俗性的统一。毕竟,事实上信息高速公路并不真的存在,本书阐述的是未来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它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并以因特网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基石,使书可以更好地面向大众读者。

巴任首先从“信息高速公路”的竭力鼓吹者讲起,戈尔还在当众议员时就子承父业的提出了创立信息新通道的提议。而成为副总统后,权力的优势和搭档的配合(克林顿一直想模仿“电视总统”肯尼迪而成为“网络总统”,不料最终在全世界网民面前曝光了自己的不检点),使他有更宽裕的能量来把美国送上通往新世纪的高速公路。展望未来,电子计算机、全球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形成连接世界各国的“交互网络”,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今天Internet已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连接6万多个子网络,4500多万台电脑,150多万个WWW站点,3.5亿亡页,直接用户超过1亿人,而在3年内将达到5-10亿人。

或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在形容一件事物的增长时会习惯地说:“快的像Inter?net一样。”由卫星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络、有线广播、移动电话和现行电话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赛柏空间,这种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的电子空间,将超越语言、国界、种族的束缚,使信息、知识、财富更快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这种电子空间也将同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娱乐、学习方式:人们将通过无形的互联网络参加“全球电子会议”共同探讨关心的问题,世界各地的人们甚至计划在网络上共同创造一首诗、一部小说或一个剧本,坐在家里面对屏幕就可以购物、求职,获得无限丰富的有关娱乐、体育和休闲预告并选择观看,通过网络享受到一流图书馆的珍贵资料、一流教师的授课辅导、一流专家的及时诊治、24小时开放的银行服务,办公室、剧院、娱乐所、教室、商店……的距离就是你从餐桌走到电脑桌前。

巴任秉承了西方学者一贯强调的对于个人权利的重视,相当地关注网络隐私技术和相关的政府行为,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处理网络和现实关系的重要前提。巴任更多的是希望能把自己对于新信息工程与人文社会的互动的理解奉送给大家。当年老戈尔提议建立的州际高速公路计划虽然拓展了当时美国物质流通的“带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可是也消解了地区差异,抹平了多元文化界沟,使美国成为更单调的大陆。

今天信息技术正在无孔不入地深入每一项传统产业甚至服务业中,各种数字化电子消费类产品诸如高清晰度彩电、各种家庭用的智能卡(可以代替钥匙、记事本、病历、信用卡)、迷你型手表电视电话,到那时“失去联系”将成为笑话。智能化制造系统将能控制商品生产的整个流程,并能按你的需求设计每一套时装、每一款式的汽车和合脚的运动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你模拟逼真的“虚拟现实”,外科医生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体内器官移植手术,建筑师可以在图纸上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宽敞新居的舒适,孩子们更可以随着老师的指引去爱琴海挖掘古希腊史前文明、重温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风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早已不再是诗人的梦想,同样今天信息高速公路也面临着需要社会学家和政府机构认真研究的问题,它还包含了广泛的宏观规划讨论和人文学术思索。在书中巴任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在这个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

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何种障碍,它仍然会继续发展。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传递,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储存。为此,数字化形式的交流——电话、广播等;数字化形式的展示将会超过任何其他信息的储存方式——图书馆、专业文献记载、相片集等。我们现在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数字化信息必将永存!

从当年一个科幻小说味道浓郁的口号,到走入到我们生活中间来,信息高速公路不过花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这样的速度,这样引人瞩目的改变力度,不免让人感到时代与时间的催促──对每一个将进入新世纪的人来说,绝对不能把“数字化”等同旅途中的一次艳遇,它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的生于存状态,一股加速度的内驱力,如果拒绝它,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剥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才能获得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改变世界的速度总是快过改变自己,因此我们总是把过去的习惯应用于现代。”──在变化如此迅速的信息时代,我们谁也付不起落伍的代价;好在我们处在这场伟大革命当中,永远可以是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然而科学将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动力,这种不可思议的加速度又使得我们永远只能处在革命的前夜,不知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